前端的性能优化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路程,优化的方式也不一而足,今天重点不在于介绍性能优化,而是介绍性能优化的其中一种方式,通过压缩来节省http请求的流量,实现过程中依赖http中header部分的两个字段,Accept-Encoding和Content-EnCoding(分别来自request的header和response的header)。
前两天排查一个问题是注意到项目里ssr时返回的页面竟然没有压缩,页面体积大小高达182k,于是着手优化这部分。首先我们先了解下Accept-Encoding和Content-Encoding的作用。
含义与作用
为什么首先要讲这两个字段的含义呢?因为当你打开一个页面时,请求到了服务端,如果请求上没有这种编码的标识的话,服务端是不知道该不该压缩?使用哪种方式压缩的?所以request请求header里的Accept-Encoding就是用来告诉服务端客户端是支持哪些编码方式的,一般的值有gzip/compress/deflate/br等,可以多个,中间用逗号隔开。如:
Accept-Encoding: gzip, deflate, br复制代码
当服务端接收到请求,并且从header里拿到编码标识时,就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进行编码压缩,然后返给客户端,但是如果response的header里没有编码标识的话,客户端就不知道服务端是用的哪种方式压缩的,所以需要Content-Encoding来标识服务端压缩时所用的压缩方式。
综上,Accept-Encoding用来标识客户端能够理解的内容编码方式。 Content-Encoding用来标识主体进行了何种方式的内容编码转换。
node中的使用
项目中使用的node实现的ssr,因此重要讨论下在node中实现压缩来完成性能的优化。实现代码简化如下:
const http = require('http');const zlib = require('zlib');const server = http.createServer(function(req,res){ //...其他逻辑 const acceptEncoding = req.headers['accpent-encoding']; if(!!acceptEncoding.match(/\bgzip\b/)){ zlib.gzip(body,function(err,data){ if(err){ //...错误处理逻辑 } res.setHeader('content-encoding','gzip'); res.setHeader('content-length',body.length); res.end(body); }) } // ...非gzip处理});复制代码
node中压缩是通过zlib来实现的,首先判断accept-Encoding里是否有gzip,有的话通过zlib压缩,并在response的header中标识。很简单吧!
结语
之前看http总是感觉很枯燥,看不下去,但通过与项目中的实践相结合还是蛮有意思的,比如这次虽然是一个比较小的优化点,但是还是有点成就感的。
如果本文对你有些许帮助,就请你点个赞鼓励下!